专访|百米纸卷上一览千年大运河,金坛刻纸杨兆群和他的刀笔世界-播报

来源:扬子晚报时间:2023-05-12 17:17:53

世界上最长的刻纸作品长什么样?日前播出的电视片《非遗里的中国》中,来自江苏常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坛刻纸代表性传承人杨兆群为大家带来了经过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世界上最长的刻纸作品《大运河》。一条大河波浪宽,从北京一路到浙江,纵贯六省两市,纵横于华北大平原上,至今延续已2500余年的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10日,《大运河》刻纸创作的发起人杨兆群接受了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的专访。

百米长卷创作始末:

构思四年,刻制四个月


【资料图】

聊及《大运河》长卷创作始末,其间多少波折一言难尽。“2018年,我开始有了以大运河为主题创作的想法。”杨兆群告诉记者,但查找资料时却发现很多数据对应不上,一时间便搁置了下来,到了2019年元旦,一次会议上大运河再度被提及,“我就决心还是要做出来,所以我就重新开始整理资料。”

2019年9月是中国剪纸申报世界非遗十周年,这也是个好日子。大运河沿线六省两市,杨兆群发动在全国各地剪纸界的朋友一同参与进来,“大家一听都觉得很有兴趣,一拍即合。”3月底,杨兆群请大家来了金坛开碰头会,整理分享了大运河相关资料,11位创作者们回到各自家乡,投入了采风创作中。“我们的创作形式是大家先出稿,我们这边统一变成剪纸稿,然后黑白处理,最后统一刻。”因为百米长卷工程量相当大,因此在刻纸过程中还请了22位技艺好的参与其中。

2019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杨兆群创作团队先赶制了50米在刘海粟美术馆进行展览,但杨兆群对现有的创作不太满意,“我们做这个的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中国非遗剪纸刻纸,我们就想要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决心做100米的刻纸,对现有的作品再修改完善。”

想来容易做来难,哪里去找整幅100米还没有接头的纸?杨兆群先在深圳某纸厂定制了三张,结果要么是中间有接头,要么就是长度不达标,于是杨兆群转头找到了自己在安徽宣纸厂的朋友,“做第一张的时候,到27米就断了,后来试了好几次,总算才成功了。”这么长的纸卷,怎么刻也成了大问题,“我们采用了很多新的技法。因为百米纸卷容易断裂,所以我们先在纸上复胶,这样纸有弹力不易断,但刻的难度增加了。最后装裱也是特意买了一台1.6米宽的机器回来高温压烫粘合,所以这个作品才是一个完整的、完全没有接头的。”从2018年开始整理搜集大运河资料到刻纸长卷《大运河》最终完工,时间已经来到了2021年的9月。刻纸《大运河》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多地展出过,其细节之精致考究、规模之巨大令不少观者啧啧称奇。

刻纸的传承与发展:仍令人担忧

剪纸根据工艺的不同,分为剪、雕、刻等多种方式,在江苏金坛,艺人们常用的是刀刻法。金坛刻纸早在隋唐时期就已出现。杨兆群是农家出身,童年时跟着隔壁老伯学习了一些刻刀基本技法,又跟着做鞋花的邻居学了些鞋子花样。20岁那年进入县文化馆美术培训班,他的刻纸作品《大干促大变 普及大寨县》入选江苏省首届农民画展,此后,刻纸便成为他一生的工作。

古老的技艺要在现代生存下来,适应市场审美需要非常重要,“你不把文创做好肯定不行。”杨兆群透露,“现在家庭装修也很少用刻纸装饰了,一张刻纸人家还觉得很贵。现在和灯饰等结合在一起,价格高了但买的人反而更多了。”去年的头四个月,受到疫情影响,杨兆群的工作室一分钱也没有进账,今年情况好了很多,“从春节开始上班到现在,每天都有人来。”从技艺发展角度来看,非遗必须要走进生活,适应市场,要让非遗成为生活中的一个部分,它才能长久的继续发展下去。

但聊及刻纸技艺的传承,杨兆群又愁了起来“现在这个问题比较大,专业做这件事的,除了我和我几个学生,几乎没有了,大多就是业余爱好玩玩而已。现在有的地方剪纸都用机器,我们还是坚持要全手工,我也很担心机器代替后,刻纸技艺的传承保护会面临更大的问题。”此外,杨兆群也很担忧刻纸技艺在传承的过程中有所流失。杨兆群因刻纸技艺精湛、鲜少废纸而美称为“杨一刀”,前些日子正巧他搬东西,偶然翻出来自己年轻时的几张作品,便拿给自己学生们看,学生们被其精细程度所震撼,“这些年轻的学生们确实也很努力很好,但他们也承认很难再做出那样精细的作品,那再之后呢?”

1955年出生的杨兆群今年已经快要七十岁了,他把剪纸当成亲生女儿悉心呵护着,也为“女儿”的未来筹谋规划。这么多年来,杨兆群收藏了从明清到现代的四万五千多张剪纸作品,自己年纪越来越大,这些宝贝们如何妥善保管,如何将剪纸文化传承下去令他越发心焦,“我原本今年构思了一个关于一带一路的大型剪纸作品,但我一想,我不能再把时间花在创作上了。岁月不饶人啊,我先要把这些剪纸藏品处理好,不然以后就变成一堆废纸,什么也不是了。”

最近,杨兆群联系了全国多地剪纸研究的专家学者,预备在今年九月把大家聚到金坛来,“有点像口述历史一样,把这些作品背后的文化故事讲解,我录制传承下来,这样后人就知道这件作品的意义,再一个我也非常希望能建成剪纸博物馆,让更多人看到我们剪纸前辈的精彩一页,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了。”

刻纸长卷《大运河》江苏段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徐珩

标签:

图文推荐

热门文字

标签

精彩赏析